【科普营养】8款适合老年人的药膳——九九“重阳节”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作者介绍 梁艳彬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中国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2013年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擅长: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及各种手术前后...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作者简介


梁彦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学家


“中国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


2013年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


擅长: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以及各种手术前后的个体化饮食指导和营养干预;孕妇和产妇的营养指导和体重管理。



唐代白居易《崇阳桌上的白驹赋》


一院子金黄色的菊花,中间有一簇花,花是那么的孤独。【/br/】今天依旧如歌宴,白头翁步入少年法庭。


10月25日,是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老年人的营养与饮食。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来源:www.pexels.com)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会逐渐衰退,如牙齿脱落、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心脑功能下降、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反应迟钝、肌肉萎缩、瘦肉组织数量减少等。这些变化会明显影响老年人的食物摄入、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加老年人营养缺乏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需要正确的营养指导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首先,从现代营养学开始




《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16)》建议:


1。少量饭软;预防营养缺乏

老年人每天的膳食数量可以以二分制或三分制为基础,膳食应定期定量。根据老年人的吞咽和咀嚼情况,合理选择食物和适当的烹饪方法,通过促进食欲来保证充足的食物摄入。少喝酒,多喝茶,避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在日常饮食中,如果食物摄入不足,建议在营养学家和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你的营养补充剂。


2。主动喝足够的水;积极的户外活动

每天主动喝水,每次50~100ml,7-8杯水(1500ml~1700ml左右)优先。首选温开水。


每天户外运动1~2次,每次30~60分钟,每天至少6000步;运动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随时调整,轻度有氧运动(慢走、散步、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等。)应该为主;轻度出汗是最好的活动。


3。延缓肌肉衰减;保持适当的体重

保证每天获得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建议每天食用40-50g左右的储存肉,一个鸡蛋左右,水产品40-50g左右,牛奶300 g左右;每周食用大豆约105克。


适当增加日常体力活动,减少静坐或卧床时间。


老年人应随时监测体重的变化,使体重保持在合适的稳定水平。根据BMI,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老年人的BMI应不低于20.0kg/m2,不高于26.9kg/m2。


4。吃足够的食物;鼓励配餐

老年人每天至少要吃12种食物。增加食欲和食物摄入的方法有很多,三餐吃得好。饭菜要少咸,少油,少糖,少辣。它们应该用食物的自然味道调味,有美丽的颜色、味道和温度。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烹饪,鼓励与家人一起吃饭。




(来源:www.pexels.com)



二、从中医角度出发
老年人年老体弱,脏腑亏虚,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精液无以化生,可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病证;同时,脏腑亏虚,正气不固,易受邪气侵袭,可引起外感风寒、痰湿内停、瘀血内阻等,故老年人常见证为本虚标实。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辨证施膳,本虚者,多为气、血、阴、阳亏虚等,标实者,多为风、痰、淤血等。然而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则饮食无忧,故应先顾护脾胃。


(一)脾胃虚寒


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尤其是饭后,味觉减退,甚至饮食不足,腹泻,精神萎靡,消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蜡黄或发白,或四肢水肿等。饮食中可给予党参、山药、芡实等健脾和胃的产品。


推荐药膳——八宝饭
【功效】 益气健脾,养生延年; 【原料】 芡实、山药、莲子肉、茯苓、党参、白术、薏苡仁、白扁豆各5克、糯米150克、红枣10个。 【解析】 这道药膳中的药食均是平补脾胃之品。党参、白术、茯苓为益气健脾“四君子汤”的组成药物,能调补脾胃;山药平补脾肾;芡实、莲子肉健脾涩精;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糯米润养脾阴。此药膳有补脾益气之效。 【制作】 党参、白术、茯苓加水适量煎煮取汁;糯米淘洗干净,将芡实、山药、莲子、茯苓、薏苡仁、扁豆打成粗末,红枣去核,切小块,与糯米混合;加入药汁,再加适量水煮熟即成。 【食用方法】每周2-3次,代主食适量食用。 【注意】 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不建议食用。

(2)气血阴阳两虚:


气虚者: 以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辄汗出、语声低微等为常见表现,药膳中可予以黄芪、人参、党参等补气之品。
推荐药膳——四君蒸鸭
【功效】 益气健脾祛湿 【原料】 党参3克,白术1.5克,茯苓5克,薏苡仁5克,鸭肉150克 【解析】 药膳中党参甘平,益气健脾;配伍白术健脾燥湿,可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薏苡仁配伍使用后祛湿之力更显著。四药与补气养阴利水之鸭肉同煮,可起到益气健脾祛湿的功效。 【制作】 药包稍浸泡,鸭肉切小块去皮焯水;鸭肉放入炖罐内,加适量生姜、调料,蒸60分钟后加入药包,继续蒸30-60分钟。 【食用方法】 1人份,每周2-3次,佐餐食用,食肉喝汤。


(图片来源: www.pexels.com )
血虚者: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等为常见表现,可予以当归、何首乌、桂圆等补血之品。
推荐药膳——益寿鸽蛋汤
【功效】滋补肝肾,益阴养血 【原料】枸杞子5克,龙眼肉5克,制黄精5克,鸽蛋4枚 【解析】枸杞入肝肾经,可滋阴补血、益精明目。黄精有补脾益肺、养阴润燥的作用。龙眼肉善补心脾、气血。三药相配伍,能大补五脏之阴,润燥生津。鸽蛋为蛋中上品,能补虚强身。此药膳具有滋补肝肾、益阴补血、生津润肺的良好作用。 【制作】枸杞子洗净,龙眼肉、制黄精洗净切碎,锅中加水约750毫升,加入上3味药物同煮,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煮20分钟,再将鸽蛋打入锅内,煮至蛋熟即成。 【食用方法】每周2-3次,佐餐食用,吃蛋喝汤。

阴虚者: 以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等为常见表现,可予以石斛、麦冬、百合等滋阴之品。
推荐药膳——天冬炖老鸭
【功效】滋阴补肺,袪热解毒 【原料】沙参5克,天冬5克,黄精5克,老鸭200克,料酒5毫升,葱3克,姜2克,盐3克,香菇5克。 【解析】沙参、天冬为润肺养阴之常用药;黄精补中益气、养阴润肺;老鸭能滋阴养胃、益肾行水、健脾补虚;全方既能滋阴补肺、健脾补肾,又能清热解毒,是清补兼顾之良膳。 【制作】老鸭宰杀后.去毛及内脏;香菇洗净,用水发透,切两半;天冬、黄精、沙参洗净,切片;姜、葱洗净,姜拍松;葱切段。 将老鸭、黄精、天冬、沙参、香菇、姜、葱、料酒、 料酒同放炖锅内,加入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打去浮沫,再用文火炖2小时,调味即成。 【食用方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吃鸭肉,喝汤。 【宜忌】虚寒便溏者忌食。


(来源:www.pexels.com)


阳虚者: 以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自汗,小便清长,尿少浮肿,大便溏薄等为常见表现,可予以巴戟天、肉桂、艾叶等补阳之剂。
推荐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
【功效】温阳散寒,养血补虚 【原料】当归3克、生姜8克、羊肉150克 【解析】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既补血又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发散逐寒,羊肉温阳养血,是补阳佳品。当归温阳活血以通经脉之气,生姜辛温发散以逐凝滞之寒,羊肉温阳养血能补虚以御寒,三药配伍共奏温阳散寒、养血补虚之功。 【制作】羊肉洗净切块,焯水备用。砂锅内加入羊肉、当归、生姜,加水没过羊肉,武火煮沸后去浮沫,文火炖1.5-2个小时至羊肉熟烂,出锅前加少许盐、味精、老酒调味。 【食用方法】每周2-3次,佐餐适量食用,饮汤食肉


(3)邪恶


外感风寒邪气者: 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多清稀等为常见表现。可予以生姜、紫苏、防风等祛风散寒之品。
推荐药膳——姜汁拌豆腐丝
【功效】发汗散寒,益气宽中,温胃止呕 【原料】姜10克,豆腐丝100克,香菜1根,酱油、精盐、香油各适量。 【解析】豆腐有泻火解毒、生津润燥、和中益气之功效;香菜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生姜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搭配酱油、香油等调味品,组成了一道可发汗散寒、益气宽中、温胃止呕的药膳。 【制作】姜切成碎末,用醋浸泡30分钟,加人酱油、精盐、香油拌匀,制成姜汁备用。香菜切成碎末待用。豆腐丝切成约5厘米的段,放入沸水中煮后,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盘中备用,将香菜末撒在豆腐丝上,浇上姜汁,拌匀即可食用。


(来源:www.pexels.com)



痰湿内停者, 以反酸或呕吐清水、胃脘胀满、恶心,、呕吐、食欲差、大便稀溏等为常见表现,可予以石菖蒲、半夏、陈皮等化痰之品。
推荐药膳——陈皮山药粥
【原料】陈皮10g,山药60g。 【功效】燥湿化痰,降胃止咳。适用于脾虚湿痰壅肺,咳嗽兼胃气上逆者。 【解析】方中陈皮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的功能;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能健脾益胃润肺。山药与陈皮同用,为脾肺两调之法,以陈皮化肺家之痰以止咳,又可燥脾以化生痰之湿,山药以健脾运湿,培脾土以复肺金。 【制作】陈皮山药研成粉,加水煮沸搅成糊状即可食。 【食用方法】3天,早晚温服。



瘀血内阻者, 以皮肤粗糙、干燥、如鱼磷,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等为常见表现。可予以丹参、三七、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
推荐药膳——丹参烤里脊
【原料】 丹参9g(煎水),猪里脊肉300g,番茄酱25g,葱、姜各2.5g(切末),水发兰片、熟胡萝卜各5g(切粒),白糖50g,醋25g,精盐1.5g,花椒10g,绍酒10g,酱油25g,豆油70g。 【功效】 活血祛瘀,安神除烦。适用于瘀血所致的月经不调,胸腹刺痛,关节肿痛,心烦不眠等病证。 【解析】 丹参味苦性微温,入心、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安神、排脓止痛;猪肉甘咸性平,善滋阴、润燥、益气,能“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番茄甘酸、微寒,可生津止渴,健胃消食。配伍使用,性味平和,有化瘀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特点,可用于多种瘀血病证的治疗和日常调理,特别是瘀血日久,兼有气血精津亏损不足者尤为适宜。 【制作】 将猪里脊肉切块(如鸭蛋大),顺着切刀口1cm深,用酱油拌一下,用热油炸成金黄色,放入小盆内。加酱油、丹参水、姜、葱、花椒水、绍酒、清汤,拌匀,上烤炉,烤熟取出,顶刀切成木梳片,摆于盘内。勺内放油,入兰片、胡萝卜煸炒一下,加清汤、番茄酱、白糖、精盐、绍酒、花椒水。开锅后,加明油,浇在里脊片上即成。 【食用方法】 日常佐餐随量食用,每周3~5次。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平和,去配料中的白糖亦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保健食品。孕妇慎用。
注: 以上药膳量为2-3人份,可根据实际就餐人数增减。



发布者:临床营养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1268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1887711996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771199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