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一举破除了社会办医的玻璃门?哪有这么简单!
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这条被称为史上最开放的医改政策终于靴子落地。但现实是医疗机构的审批并没有完全放弃,只是做了部分程度优化。社会办医的门槛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全文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如果本文对您有任何启发,欢迎点击文末评论。
一个多月前网上风传,卫健委正在研究出台“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设置不再需要审批”,被称为史上最开放的医改政策。现在靴子落地,医疗机构的审批并没有完全放弃,只是做了部分程度优化。
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除三级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急救站、临床检验中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港澳台独资医疗机构外,举办其他医疗机构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不再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仅在执业登记时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这条要求,没有办过医疗机构的可能不太明白到底实际意义是什么。医疗机构申办的主要流程如下图,一般要花6个月到2年。省去了《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环节,看起来节省了一大块操作流程,似乎更利于开办医疗机构了。
但实际上未必。
原来申办医疗机构的核心问题是场地,人流聚集的地方利于发展医疗服务,但是不好找符合审批条件的场地;人烟稀少的地方场地倒是多,但是不利于后续经营。选择到一个符合条件的利于经营的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找到场地了,但是医疗机构不一定办的下来,那场地要不要租呢?如果不租,业主可能把场地挪作他用;如果要租,这前期筹备6个月到2年的租金,自己就得硬扛着......
传统做法,申办人是跟业主签订一个意向性的租赁协议,付一定费用后尽快启动申请流程。准备好相关资料,尽快启动设置审批环节,设置审批的意思类似于预审,让卫健委、环评、消防、工商和行政审批部门等来场地看看,在这个地方开医疗机构是否可以,如果场地没有大问题,资料齐全,尽快拿到《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书》。
然后申办人再抓紧去装修、买设备、招聘人员、过环评、过消防等等,都没问题了,卫健委组织专家评审团再来验收,符合各项规定了,再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可以正式营业了。
这个过程中的租金成本、装修成本、人员成本、环评成本和消防成本等都是沉没成本,如果主管部门认为不合格,不让开业,这些成本就全打水漂。社会办医为什么困难,就是这些门槛和不确定性太高。
现在取消《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书》,如何解决医疗机构申办不确定性的问题,目前没有看到配套措施。如果没有预审批环节,等申办人把场地租好、人员招好、装修弄好、设备装好,才发现不符合申办条件,那才是坑人不浅,还不如老流程。
如果不能完全放开审批,又希望优化流程,鼓励社会办医热情,那么应该:
1.明确医疗机构申办负面清单制度。需要联合卫健委、环评、消防、工商等相关部门,将医疗机构申办不能有的“硬伤”明确化,例如医疗机构配置大型放射性医疗设备,必须距离居民区和学校50米以上。负面清单明确后,所有申办医疗机构的人都对照该清单进行筹备,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如果触犯负面清单,申请不予通过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不符合负面清单的内容,卫健委就不能不予审批。
2.改进医疗机构具体条件。很多医疗机构的要求和标准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应该调整。
3.申办人按照要求做好开业准备后,卫健委组织评审员按照要求进行评审,如果有负面清单的内容,直接驳回;如果有未达到要求的事项,要求申办人整改;如果各方面合格,允许医疗机构试营业一个月。
4.在试营业期间,监督医疗机构服务情况,主要是医疗质量和安全,以及患者体验和反馈。如果试营业期间表现通过,准予正式营业。出现问题,则应停业整顿。
5.将审批标准透明化、可预期化,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监管放在首位,才能改变“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问题。
通过《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看得出国家还是极力希望鼓励社会办医的。
但政策是否得以落实,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公立医院部分服务可委托给第三方医疗机构”,公立医院已经取消药物加成、实行药品两票制,控制药占比和耗材占比,未来耗材也要两票制,在这种背景下,公立医院的腾挪空间越来越小。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并没有跟上,那么公立医院为什么愿意把挣钱的影像、检验等服务转给第三方机构呢?公共政策需要接地气,希望不要变成“政令不出卫健委”。
发布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12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