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消息,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5年提高0.96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见证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医疗...
10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5年高0.96岁,主要健康指标普遍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预期寿命的延长见证了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十三五”期间的不断完善。
平均预期寿命是指新生儿在某一年预期在某一地区生活的平均年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还不到现在的一半。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影响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国家启动并实施了妇幼保健工程。2016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下达预算投资100.5亿元,支持594家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与“十二五”期间相比,投资规模明显增加。项目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形象和外观焕然一新。
特别是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健康扶贫,把贫困地区的妇女儿童健康放在优先地位。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重大项目已覆盖所有贫困地区,确保患病和贫困妇女儿童得到治疗的力度不断加大。
全民医疗保险是提高预期寿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截至2019年底,中国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到2020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550元以上,个人缴费280元,基本实现医疗的制度保障。
发布者:豹耳健康,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1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