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企业放弃港股转战科创板 背后是怎样的资本嗅觉?

9月3日晚间,天士力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天士力生物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自2018年7月完成pre-IPO轮融资以来,这家公司的上市进程在一进一退之后,正式进入了科创板上市的流程。

01 离“港”登“科”

目前,天士力生物价值超百亿的研发管线中共有20余个项目,覆盖心脑血管、肿瘤及自身免疫、消化代谢三个领域。其中不少属于资本引进型产品。

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的产品有1个,为普佑克,适应证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处于临床阶段的项目有6个,其中包括2项普佑克的适应证拓展项目,以及处于二期的乙肝疫苗T101、即将进入二期的结直肠癌药物安美木单抗、一款高胆固醇血症和一款针对消化道实体瘤的项目;其余管线资产均处于临床前阶段,包括两款胰岛素受体以及近期新增的针对晚期实体瘤的PD-L1/OX-40、PD-L1/VEGF、CD137等热门靶点药物。

在天士力生物成立的第十年,普佑克获批上市,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但其上市后的6年时间里一直销量低迷。招股书显示,直到2017年底,普佑克以约10%的降价幅度进入全国医保目录后,销量才迎来大幅上升。依靠单品上市,天士力生物2017年至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2.41亿元、2.19亿元,但今年前三个月有所回落,为3552万元,同期的亏损额达到1.21亿元、8103.81万元、3.66亿元和1.08亿元。

目前,普佑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处于III期总结阶段,计划于2020年第四季度提交新药申请;普佑克治疗急性肺栓塞适应证的临床处于II期总结阶段,计划于2021年初申请新药申请前会议。

这一支独苗也是未来三年内天士力生物所需倚重的收入来源。

天士力生物2018年研发投入达4.7亿元,但是到了2019年,研发投入则降到2.7亿元,降幅达42%。本次募集资金也将主要用于研发,另有部分资金将用于营销及品牌升级、补充流动资金。

02 “能上科创板,没人会去港股”

其实,天士力生物并不是第一家从港股转战科创板的企业,曾计划赴港股上市的海尔生物也是其中一员,此外还有一些已经在港股实现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也选择科创板再次上市,打响这第一枪的就是复旦张江,随后君实、康希诺纷纷“登科”。此外,石药、威高等也表示有回归A股的可能性。

科创板开市不到14个月的时间,已经有164家企业上市,其中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已达37家,平均每个月3家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截至8月29号,申请上市的388家企业中,涉及生物医药的达到77家,排队景象远超港股。

“能上科创板,没人会去港股的。”一位医药行业投资人向E药经理人表示,科创板有三好,“融资多,对公司有好处;市值高,对股东有好处;交易量大,对减持有好处。”

对于少部分仍然选择港股的生物医药企业,上述投资人表示,可能存在一些客观因素,例如之前为筹备港股打好了红筹结构或者想尽快拿到融资、避免在科创板重新排队等待等。

单从市值维度来看,港股与科创板之间的鸿沟也引起了行业热议。尤其是君实生物,其目前港股市值在400亿港元左右,但在科创板曾冲上1500亿人民币,虽然目前回落至830亿人民币,但也近乎港股市值的两倍,打响第一枪的复旦张江以及后来的康希诺都是如此。

“这与港股自身也有关系,成交量相对较低似乎短期也没法改变,而且此前不少企业破发,投资机构遭受账面浮亏。”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港股公司回归科创板也是一种趋势,政策层面的支持是一面,但更重要的是科创板的“诱惑力确实很大”。

至于同一家企业在科创板是否会比港股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上述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并不一定,“要看具体情况判断”,但一定的价差会一直存在。

此外,上述医药投资人还提到一些医药企业为赶上科创板红利期而拼凑管线,引进一些海外二三期品种的中国权益,冲刺科创板,“先不说产品商业化价值大不大,(这些公司)商业化能力甚至都没有”,而这背后则是这些企业对科创板何时会度过高溢价期的担忧。

发布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14625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1887711996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771199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