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测量血压, 大家脑中首先想到的或许是 一台水银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 一个听诊器、 一条袖带, 以及单侧胳膊。 其实, 还有一种临床上常用的 血压测量方法—— 四肢血压测量 近些年...
说到测量血压,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水银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听诊器、袖带和单侧手臂。其实临床上还有另外一种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肢体血压测量。近年来,肢体血压测量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从一种科研工具发展为一种临床检查手段。近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发布了《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使得肢体血压的测量进一步进入临床医生的视野。
四肢血压测量得到的不仅仅是血压。
为什么肢体血压测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是因为,当我们同时测量四肢的血压时,我们可以分别得到上臂和脚踝的血压,通过计算我们还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的数值:
臂间血压差异值
踝间收缩压差异值
踝臂指数
这三个值可以用于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也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值的具体临床意义。
臂间血压差异——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首次测量血压时应测量双上肢血压,既可防止因双上肢血压差异而漏诊高血压,又可筛查头臂及上肢动脉狭窄。
正常情况下,两个上臂的血压值可能会有差异。认为由于左锁骨下动脉起源于主动脉,两者之间形成锐角(此处解剖结构必须由大脑补充),血流变得湍急,导致左臂血压下降(即左上臂血压常低于右上臂),造成两臂血压差。
在异常情况下,如上肢动脉狭窄时,会影响血液流入肱动脉,从而导致狭窄侧血压下降。
临床上,上肢动脉狭窄多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腋动脉和肱动脉。当两臂血压差增大时,提示可能存在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等动脉的狭窄.我们通常用两臂血压差的10毫米汞柱作为异常的诊断标准。
研究发现,臂间血压差的增大,尤其是臂间收缩压差的增大,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预后以及脑卒中、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踝间收缩压差异——
与肱动脉血压的差异相比,踝关节收缩压的差异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较少。然而,踝间收缩压的差异常被用作间歇性跛行.的辅助诊断指标
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疾病的一个典型表现,意味着在刚开始走路时没有异常,而在走了很长一段距离后,下肢会出现不适,而这种不适在短时间休息后可以完全消失。
此外,有研究指出,踝部收缩压的差异可以预测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和心血管疾病的预后。透析患者踝部收缩压的差异,15毫米汞柱,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踝臂指数——
该指数由踝关节收缩压与上臂肱动脉收缩压之比计算得出。
若踝臂指数增大(1.4),一种可能是主动脉和大血管钙化硬化,另一种可能是头臂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
若踝臂指数降低(0.9),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主动脉夹层(双侧踝臂指数对称性下降)、下肢动脉狭窄(单侧踝臂指数下降)。
八类患者要加强测量四肢血压
《共识》建议以下八类患者应加强th
1.臂间血压差异增大的患者(帮助找到具体原因)。
2.青少年高血压患者(可以检查是否是动脉疾病引起的)。
3.急性胸痛患者(大动脉炎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的四肢血压有明显差异)。
4.间歇性跛行或肢体无力、怕冷的患者(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风险高,测量四肢血压有助于筛查)。
此外,由于四肢血压的差异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四
肢血压测量也可作为心血管高危患者的一种筛查措施。◆ 具体操作:测量须同步进行
多年前,测量双臂血压常采用序贯法,即先测一臂,再测另一臂的血压。此次《共识》建议采用同步方法,即同时使用两台同一型号的电子血压计,同时测量双臂的血压。通常连续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进行评价。
双侧血压测量同步法
在体位方面,为患者测量四肢血压时,应让受检者采用仰卧位,充分暴露测量部位(秋冬季节时,也可将衣袖整理平整后,将袖带绑在外侧)。
四肢血压测量(仰卧位)示意图
仅测定双臂血压时,可采用坐位,椅子要有靠背,受检者的上臂高度应与心脏水平一致。
测量双臂血压(坐位)示意图
测量下肢血压时,建议测量踝部血压。推荐使用50厘米×14厘米左右的长方形袖带进行测量,袖带气囊宽度达到小腿周长的40%,长度至少达到小腿周长的80%。测量时,应将袖带绑在受试者的双脚踝上方,袖带下缘距内踝上2~3厘米,松紧适宜。
踝部血压测量示意图
提醒: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后应重复四肢血压测量,以排除血压水平对四肢血压差异的影响。经桡动脉途径的心导管手术的血管后遗症可导致一定程度的臂间血压差异。
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视野”栏目将聚焦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打造高端医者智库,撷取创新亮点,凝练发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来源:健康中国(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刘健)
编辑:文欣悦 责编:岑婉梅
发布者:广东健康,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2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