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海新知】丙泊酚或七氟醚麻醉后的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

背景 炎症反应可能与肿瘤手术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和癌症复发等不良结果有关。麻醉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已在体外得到证实;然而,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meta分析的目的是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与围术...

背景炎症可能与肿瘤手术后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和癌症复发等不良后果有关。麻醉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已在体外得到证实;然而,其临床意义仍不清楚。这项荟萃分析的目的是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与围术期炎症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目的是将炎症生物标志物与围术期认知的临床指标相关联。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1月的杂志《麻醉与痛觉》上。

方法

在数据库上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研究目的是比较异丙酚和七氟醚全麻后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差异。炎症的生物标志物有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和C反应蛋白。

次要研究目标

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荟萃回归分析用于确定丙泊酚和七氟醚之间的差异。

结果

23项研究涉及1611名参与者。该研究因手术类型、持续时间和参与者年龄而异。荟萃分析显示,术后炎症生物标志物平均水平升高,但丙泊酚和七氟醚在改善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无差异。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很高,患者的类型、持续时间和年龄导致了研究之间的差异。只有五项研究比较了术后认知功能结果。因此,不能进行荟萃分析。然而,在五项研究中的四项研究中,据报道认知下降发生率的降低与异丙酚的使用有关。

图1围手术期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报告为(A) IL-6、(B) TNF-、(C) CRP和(D) IL-10的平均标准误差。

lleryid="" data-ratio="1.437389770723104" data-s="300,640" src="http://files.cn-healthcare.com/upload/20220107/wximg/76561641513706244" data-type="png" data-w="567"/>

图2(A)术后即刻(0-2h),(B)术后第1天(12-24h),(C)术后延迟(48-72h)的术后IL-6水平森林图。

图3 (A)术后即刻(0-2h)和(B)术后第1天(12-24h)的术后IL-10水平森林图。

图4(A)术后即刻(0-2h),(B)术后第1天(12-24h),(C)术后延迟(48-72h)的术后TNF-α水平森林图。

图5术后第1天(12-24h)CRP水平森林图。

结论

手术诱导炎症反应;然而,从不同麻醉技术的效应上看,炎症反应并无显著差异。这种效应的缺失表明,患者和手术变量对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可能比麻醉技术更显著。大多数评估老年患者围术期认知能力的研究报告提示,丙泊酚的使用与获益相关;然而,需要更大规模的试验,使用同质结果来证明这种效果。

麻海新知述评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平均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增加,细胞因子IL-6、IL-10和TNF-α出现早期峰值,CRP出现延迟峰值。本项meta分析发现丙泊酚和七氟醚对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没有差异。尽管汇集了1600多例随机参与者的数据,但仍观察到了这种效应的缺失,在所有研究中,总体偏倚风险较低。研究者进行了一些二次分析,以测试患者和手术变量对研究者感兴趣的结果的影响。研究者的分析发现,当研究根据参与者的年龄、手术类型(肿瘤、心脏和选择性)或麻醉持续时间进行分组时,丙泊酚和七氟醚之间没有差异。在纳入的研究之间,结果存在很大程度的异质性。在以前的关于围术期炎症反应的系统综述中已经报道了高度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表明,患者和手术变量,包括检测过的的和未关注的,对生物标志物反应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麻醉药物的影响。

使用丙泊酚的TIVA是一种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麻醉技术,部分原因是与挥发性麻醉剂相比,它对癌症患者可能有好处,而且对环境有良好的影响。对于有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风险的患者,TIVA可能比挥发性麻醉更安全,这一点值得关注;然而,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到目前为止,一些随机试验报告PND和术后谵妄(POD)与TIVA和挥发性药物的关系,结果相互矛盾。尽管有大量高质量的随机试验评估手术的炎症反应,但只有1项其他的meta研究评估了麻醉药物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在比较TIVA和吸入麻醉时并没有特异性,也没有发现足够的数据来充分评估丙泊酚和七氟醚对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在小鼠体内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术后炎症和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联系,IL-6和TNF-α特异性地参与其中。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100例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患者进行了全身麻醉和区域麻醉(不使用镇静或阿片类药物)的比较,发现术后3个月POCD发生率无差异,但未检测炎症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加上研究者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麻醉在围术期炎症反应和PND发展中的作用都很小。通过减少手术时间和围术期应激源,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优化脆弱患者的预后,可能是减少炎症介导后遗症发生率的更重要的考虑因素。尽管如此,研究者的结果确实显示手术和麻醉(同时使用丙泊酚和七氟醚)有明显的炎症反应。虽然全麻技术对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没有影响,但如何减少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干预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丰富领域。

最近的一项系统综述指出,在现有的274项POCD研究中,诊断是基于259种不同的认知评估工具进行的回顾研究,在随访时间和诊断标准方面也有所不同。这些异质性的来源限制了对PND相关现有数据的解释,使得它们不适合进行多元分析。PND与长期后遗症相关,包括持续的认知功能受损、痴呆风险增加、死亡率增加和提前退休等。因此,减轻这些后遗症的干预试验可能提供长期的临床和经济效益。考虑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之间的巨大异质性,需要使用现有的有效诊断工具、针对高危手术患者人群(65岁的成年人)进行进一步的试验来评估导致PND的因素。阐明任何临床结局与围术期观察到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上升之间的潜在关系超出了本系统综述的范围。生物标记物和认知结果之间的联系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一个更长的术后过程来予以评估。

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检测IL-6、IL-10、TNF-α和CRP的水平,维持麻醉药物的选择对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很小。相反,患者个体和程序因素的影响可能在炎症反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临床环境中,患者和手术变量的优化可能比麻醉药物的选择对围术期炎症反应有更实质性的影响。关于PND,证据基础还不坚实,需要使用经过验证的诊断工具进行高质量的试验,以确定TIVA和吸入麻醉在围术期认知方面的影响差异。

编译全志勇;述评杨涛

发布者:古麻今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3214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1887711996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771199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