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基药目录……来听听两会上的首医“最强音”

迎着和煦的春风,中国进入“两会时间”。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先后在北京拉开帷幕。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进入第二...

面对温暖的春风,中国进入“两会”。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拉开帷幕。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二十大成功召开的一年。第一批参加全国“两会”的医调委委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重大。他们倾听基层声音,积极履职,把群众的声音带到两会上,努力为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来自全国“两会”上第一位医生的“最强音”.

中央权威媒体关注全国“两会”上的首医委员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

我校全国“两会”委员访谈。

以医学人才培养和附属医院建设为重点。

就该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两会”上的首届医学委员

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第一个医疗方案。

发出第一医生的声音,汇聚磅礴的力量

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

吸引优秀人才 造就高水平医师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医学及相关科研教育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但目前我国医生比例中,全科医生比例仍然较低,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全科医生。

“只有按照医学教育规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生。”王松灵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应该由老百姓的疾病谱来决定。常见病、多发病需要基层诊治,复杂疾病需要专科诊治。目前我国医生比例低于全科医生比例。政府要发挥监管作用,确保全科医生比例超过50%,提高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素质。这样就可以实现责任分工,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王松灵表示,按照国际惯例,比如美国、欧洲、日本,全科医生超过50%,专科医生不到50%,中国只有9%的全科医生,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全科医生,医学教育体系要做一些调整。

然而,目前吸引中医精英人才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王松灵说,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选择学医的人数很少。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很多都是从事医疗工作的精英人才。此外,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还存在多种学位并存、培养内涵亟待优化等问题。

在王松灵看来,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合格的医生,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整个生命周期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受社会尊重的“医生”。

医学如何吸引精英人才?对此,王松灵建议,一是以已经成功实施的“53”一体化培养体系作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合格毕业生授予MD;二是“53”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培养对象是全科医生;三是推进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体系,不断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四是改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医学,把龙医学教育体系的精英教育落实到位,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引导全社会敬畏生命,尊重医生和医学,健康中国才有希望。”王松灵说。

《人民政协报》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媒体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

建议增设全科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20307/63171646620893839.png"/>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的出台,各大医学院校纷纷设立全科医学学系,开展全科医生培养。经过数年努力,截至2020年底,国家三批住培基地中已有687个设置全科医学科,其中三级甲等医院655个,其余32个医院为其他三级医院。

但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看来,现阶段全科医生的培训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建设“健康中国”的定位需要,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仍面临创建时间短、人力不足、经费短缺、发展路径尚不明晰等困境。

吴浩建议,应将全科医学科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学科联合申报模式;在国家经费和医院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按照最高水平建设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进一步推动形成学科建设机制、建立学科评价体系、打造医疗行业品牌。

“同时,积极优化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吸纳先进诊疗理念,推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学科,建设医疗能力强、医疗质量高、管理规范的医疗专科;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专科水平和医疗质量,形成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的良性竞争。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全科医学人才,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吴浩表示。

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媒体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

基层医疗发展离不开互联网

“这是我在本届政协履职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准备提案最多的一年。”71岁的凌锋朗声笑道。今年,这位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准备了7份提案,其中两份都有关中国志愿医生队伍的建设及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数据显示,中国志愿医生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经有5000多位医护人员注册。他们秉持“扶贫、义诊、救灾、援外”的使命,先后赶赴20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义诊3万多病人,操作了100多台高难度手术。“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基层医疗人才,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凌锋说。鉴于此,中国志愿医生在全国建立了192个专业工作站对当地长期帮扶,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与此同时,凌锋和她的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始终认为,互联网因其可以跨越地域限制,是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离不开的工具”。2020年,凌锋公益基金会联合阿里健康等一起开展基层医生培训公益项目,意在通过三甲医院医生为偏远地区县域医生网上授课等形式,帮助提升县域医院实用临床能力,从而提升对广大基层老百姓的健康服务水平。

截至2022年2月28日,上述项目已经覆盖了青海玉树州、四川阿坝州、陕西渭南、甘肃礼县、河北巨鹿等412个县医院的近9000名基层医生,累计培训人次超6万。

“互联网很重要的作用在于均值化,这对改变中国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有很大的意义。这样,中国广大基层的健康保障就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健康中国’的基层网底就能比较好地筑牢,我也能够比较安心地‘退休’了。”凌锋说。她希望,通过互联网的帮助,能够实现“十四五”期间建立10万至20万个“康复健康小屋”以及中国志愿医生的工作站的目标。

澎湃新闻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

建议调整基药目录,纳入更多符合临床的眼科药品

王宁利表示,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许多药品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眼部疾病状况和满足临床诊疗需求,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中,共纳入12个眼科用药,其中,多数药物均针对传统眼科疾病,且多为应用了数十年的老药,而许多中国已上市、临床效果更好、更具成本效果优势的药物则被挡在目录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些眼科必须的治疗药物在医疗机构的配备和使用,降低了患者就医效率和治疗效果,也对医疗资源和基金造成浪费。

因此,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纳入患者更需要、疗效更好的眼科用药,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进而提升眼科疾病的诊疗水平、能够帮助患者解决眼底疾病难题,降低疾病负担,减轻中国眼科疾病国家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此,王宁利建议,相关部门从政策关注的重点出发,从患者和社会获益角度考虑,顺应临床需求变化,科学调整目录,纳入更多符合临床治疗需求、具备较高临床价值的药品,并适当调出目录内已经停产及临床使用较少、副作用较大的眼科老药,进一步提升重点人群、国家重点关注眼科疾病临床一线用药的可及性。

他还建议在202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中,根据国情和诊疗需求,对眼部用药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针对《十四五眼健康规划》中提出的“一老一小”重点人群,以及白内障、近视、眼底病、青光眼等重点疾病,增加覆盖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临床眼科用药在国民用药中的可及性。

中国青年网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张俊廷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缓解乡村医生短缺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张俊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提案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缓解乡村医生短缺问题,在去年的会议上,我口头提过这个建议,今年正式地以提案的方式提出来,我总结分析了一下我国乡村医生队伍人员短缺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能有助于缓解乡村医生短缺的压力。”

农村医疗卫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成员,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据统计,乡村卫生室诊疗量约占全国总诊疗人次的五分之一,乡村医生为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乡村医生人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乡村医生74.7万人,而2016年末我国乡村医生有93.3万人,乡村医疗队伍人员不断流失、后继乏人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

为缓解乡村医生短缺,张俊廷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高乡村医生的福利保障,二是设立短期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例如三年制全科医生职业教育,鼓励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全科医生职业教育学习,三是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办公条件。

人民政协网、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兼急诊基地主任姚卫海

让老年人明明白白消费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人。近年来,各类专门针对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但全国政协委员姚卫海调研发现,目前,适老产品(服务)没有权威推荐,几乎所有老年产品推荐均为商业行为。

另外,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到,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但从目前市场上看,寥寥无几,商场超市几乎没有。

开发适老产品,推动“银发经济”,引导老年人正确消费,避免上当受骗已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问题。

对此,姚卫海建议,尽快建立国家适老健康产品目录,大力开发衣、食、住、行方面一条龙的适老用品,推动银发产业品牌发展,让老年人有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规范、加大推动构建适老超市、商城养老产品柜台建设,同时,建立“专家团队”准入机制,鼓励专家走上前台,为老年人讲解适老产品,让老年人明明白白消费。

会场内,首医委员建言献策

会场外,首医师生热切关注两会

全体首医人

时刻铭记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校训

在新的征程上

凝聚奋斗力量

谱写新的华章

以优异成绩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党委宣传部、社会媒体、各附属医院

统稿:姜俊吉

图文编辑:党委宣传部

发布者:健康界锋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3562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1887711996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771199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