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四川的蒜泥白肉、海南的蒜蓉粉丝虾、陕西的蒜蘸面......大蒜,在“舌尖上的中国”占据了重要地位,成就了无数中华美食。中国人与蒜的渊源,毫不夸张地说,有上千年的历史...
“吃面不放蒜,香味小半”。四川的蒜泥白肉,海南的蒜蓉粉丝虾,陕西的蒜蓉面条.大蒜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占有重要地位,成就了无数中国美食。
中国人和大蒜的关系可以说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宋代罗援书《尔雅翼》有“胡人以蒜衣身,爱其香,保其寒”(带有“蒜”味的香水确实独特),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则将大蒜的功效总结为“开五脏,达诸窍,祛寒湿,祛邪,消肿止痛,积肉”。
来源:图片网
吃过大蒜的人都有这种体验。饭后和别人说话时,他们不得不捂住嘴。正是大蒜这种独特的香料,使得人们对它的态度两极分化。那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大蒜有没有什么保健作用呢?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游伟成进行的一项为期22年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估了幽门螺杆菌治疗、补充维生素和补充大蒜对预防胃癌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7年服用大蒜补充剂与胃癌死亡风险的降低有关,这与幽门螺杆菌治疗两周和补充维生素7年的效果相似,但与胃癌发病率的降低无关。该研究论文在BMJ发表。
山东省临朐县是世界上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1980-1982年胃癌死亡率男性为55/10万,女性为19/10万(年龄调整后)。1995年,研究人员在临朐县招募志愿者,纳入标准筛查后,最终将来自胃癌高发地区的3365名志愿者纳入RCT受试者。
365名受试者的年龄从35岁到64岁不等。其中,2258名幽门螺杆菌抗体血清阳性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三个干预措施组或安慰剂组。三种干预措施分别是幽门螺杆菌治疗组、维生素补充组和大蒜补充组。107名幽门螺杆菌阴性的受试者也将被随机分配到维生素补充剂组、大蒜补充剂组或安慰剂组。
每组的情况如下:
自己动手
经过1995年至2017年22.3年的随访,在全部3365例受试者中,胃癌患者151例,胃癌死亡94例。其中,79%的胃癌患者和81%的胃癌死亡病例来自于基线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群。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和维生素补充剂的摄入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风险。多变量调整后,接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参与者胃癌风险比对照组低52%(P 0.001),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参与者胃癌风险比对照组低36%(P=0.02)。从胃癌的比例来看,服用大蒜补充剂的参与者略少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从胃癌死亡率来看,三种干预措施都是保护性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使胃癌死亡率降低38%,维生素补充剂摄入量降低52%,大蒜补充剂摄入量降低34%。但未发现上述三种干预措施与其他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有关。
进一步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在幽门螺杆菌治疗和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约8年后,但在服用大蒜补充剂约12年后,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不过,该研究人员也表示,比较三种干预方法对降低胃癌和死亡风险的治疗效果,发现三种方法之间没有明显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吃大蒜补品可能见效慢,但效果会逐渐明显,持续22年!
总之,这项研究发现2周的幽门螺杆菌治疗和7年的维生素补充剂摄入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此外,一年后由游伟成教授的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全面分析了纳入生活方式后受试者的胃癌情况。结果显示,在从不饮酒的人群中,服用大蒜补充剂的保护作用更加显著,胃癌死亡风险比对照组降低了67%!
在论文的最后,这项研究的作者说,目前,幽门螺杆菌治疗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方法,但它不能完全消除胃癌的发生,而且它还可能导致菌株的耐药性。维生素和大蒜补充剂具有降低胃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潜在价值。虽然见效慢,可能需要几年才能有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成本低且
安全有效的措施。当然,本研究还留下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光吃蒜能不能起到类似大蒜胶囊的效果?一天吃多少蒜可以与其等同?这蒜要怎么吃?等等等等,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回答。
还真是神机妙“蒜”呢!
参考资料
[1]LiW,ZhangJ,MaJ,LiZ,ZhangL,ZhangYet al.Effects ofHelicobacter pyloritreatment and vitamin and garlic supplementation on gastric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trialBMJ2019;366:l5016doi:10.1136/bmj.l5016
[2]Guo Y, Li Z, Zhang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style Factors, Vitamin and Garlic Supplementation, and Gastric Cancer Outcomes: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Netw Open.2020;3(6):e20662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6628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来源|梅斯医学
发布者:生物谷,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4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