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最主要的抗凝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Ⅲ,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以后,使抗凝血酶Ⅲ的构型发生变化,并能够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抑制这些凝血因子,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具体的机制见下文分析。人体的凝...
肝素的主要抗凝作用取决于抗凝血酶ⅲ。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后,抗凝血酶ⅲ的构型发生变化,可与各种凝血因子结合,抑制这些凝血因子,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具体机制分析如下。
人类凝血系统
在我们知道肝素如何抗凝之前,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为什么人的血液会凝结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凝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有一些经历。例如,如果我们的手指断了,就会流血。此时,即使你忽略它,血块也会很快在出血的地方形成,血流会自动停止。这是人体血液凝固系统的功能。
简而言之,凝血的本质是将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凝血因子包括12个以罗马数字表示的因子、预刺激释放因子、刺激释放因子、高分子量激肽原、血小板磷脂等。凝结的活化过程类似于连锁反应。目前,认为有两条途径可以发生凝血,即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是指完全依赖于血浆中凝血因子并逐渐激活凝血因子X以完成凝血过程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凝血过程由受损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凝血因子ⅲ启动,激活凝血因子X,后一过程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相同。
凝结机制
那些能够起到抗凝作用的药物能够抑制上述凝血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达到抗凝的目的。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抗凝剂。肝素是一种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抑制凝血酶。凝血酶不能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为这一过程制造一些药物来加速这一过程从而止血。
[肝素的特异性抗凝机制/S2/]
如前所述,虽然人体的凝血系统有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但无论哪种途径,凝血酶原都必须转化为凝血酶,而凝血酶是一种能直接催化不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的酶。因此,大多数抗凝剂集中于凝血酶,肝素也不例外。
肝素的分子结构
肝素最初是从肝脏中分离出来的,所以被称为肝素。肝素是粘多糖硫酸酯,由D-氨基葡萄糖、L-艾杜糖醛酸和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因此在生理条件下血液中几乎没有肝素。静脉注射肝素后10分钟内,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效果可维持3-4小时。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后,抗凝血酶ⅲ的构型可以改变,抗凝血酶ⅲ的活性部位将完全暴露。暴露后,肝素可以更好地与凝血因子结合,从而抑制凝血因子。其中,抗凝血酶ⅲ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导致凝血酶的作用减弱,而肝素能以1000倍的速度加速这一反应。凝血酶的作用减弱后,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的过程将减弱,凝血时间将大大延长。此外,肝素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这种机制也可能通过抑制凝血酶的作用产生作用。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点
[肝素的临床应用/S2/]
由于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因此主要应用于一些与血栓相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塞、肺栓塞、外周动脉血栓形成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主要是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张。然而,肝素也有某些缺点。例如,它有出血的风险,需要严格的剂量控制。此外,它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并有一定的过敏风险。
血栓图
低分子肝素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更低的分子量。它可以直接从普通肝素中分离出来,也可以在普通肝素降解后分离出来。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是选择性抑制活化凝血因子X的活性,但对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影响很小。因此,与普通肝素相比,它具有更准确的靶向抑制作用。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具有抗凝测量易于控制、个体差异小、一般无需监测抗凝活性、毒性小、安全、作用时间长等优点。
摘要
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主要通过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来达到抗凝的目的。除了肝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抗凝剂,其中一些直接作用于凝血酶,如我们熟悉的华法林和水蛭素。具体选择哪些抗凝剂,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抗凝剂。
发布者:岳文昌医生,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ikang.net/n/5544.html